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需。2012年,市人社局在“幸福厦门”建设中加强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各项工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总体工作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不仅就业形势、劳动关系稳定,全民社保城市建设更是领先全国,在全省行业文明优质服务指数测评中获第一,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民生保障。
A
就业
失业率明显下降
数字
2012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2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20万人的101.5%。失业人员再就业5.9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0.8万人的740%;城镇困难对象再就业1.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0.6万人的250%;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1万人,完成任务数的134%;本市农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0.56万人,完成全年任务0.3万人的186.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9%,在年度控制目标4%以内。
亮点
●荣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创业活动指数350,创业带动就业指数3.59,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在全省率先突破、率先取得成效,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厦工钳工高级技师盖军衔获“中华技能大奖”,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去年,我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满意度评价居全国第二。
远赴外地引进技术工人
去年市人社局多措并举,及时为重点企业增加招聘摊位,周末重点企业缺工专场招聘会常态化,深入企业开展用工指导,努力帮助重点企业解决招工难、留人难问题。特别是2012年9月份以来,分批次组织宸鸿、冠捷、友达等38家重点企业赴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天水市,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湖南省的衡阳市、常德市、株洲市和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开展校企对接、现场招聘和劳务协作交流,与129所职业院校签订合作意向书656份,加快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储备及引进技术工人。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市职工数153.14万人,较2011年同期增加4.75万人,同比增长3.2%。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去年市人社局制定下发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今后一段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评选表彰第三届优秀高技能人才,抓紧开展重点企业紧缺技术工种、优秀青工高技能培训,确定紧缺(急需)工种目录7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种目录65个以及13个职业工种对优秀青年开展高技能人才免费培训,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做好定点培训机构招投标工作,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确定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高技能、创业等定点培训机构60家。提高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创业成功人员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对通用工种社会化鉴定实行全市理论统考,落实培训经费直补企业政策,促进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采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方式对失地失海农渔民免费开展公交驾驶员等比较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实现素质就业、自主创业,体面劳动。全年完成紧缺工种培训0.68万人,创业培训0.3万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37万人,高技能人才考核发证0.89万人。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市人社局重视加大市、区财政投入力度,重点给予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并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工资性补贴。特别是从2011年7月开始,财政补助企业招收本市农村劳动力与外来员工社会保险费的差额(目前为257.98元/月·人),基本消除企业招收本市农村劳动力与外来员工的用工成本差别。2012年共对4346家招收的7.19万名农村劳动力给予社保补差1.47亿元,共发放5.73万名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2.06亿元。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向基层延伸,组织辖区内的用工大户到村(居)举办专场招聘会,方便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市人社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网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扩大到镇的社区。在市人社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各区均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尤其是镇劳动保障机构的指导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管理,并在发挥社区功能促进本市居民就业方面取得以下成效:一是积极开展促进就业政策宣传及咨询活动,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了解政策内容和相关办事程序。二是大力开发社区岗位。千方百计收集适合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信息,为就业困难对象送岗位上门,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积极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其中成效最明显的促进就业政策是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该项政策一方面减轻了本市就业困难人员缴交社会保险费的经济负担,深受就业困难人员的欢迎;一方面有效促使隐性就业显性化,促使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
社保
实施全民社保工程
数字
2012年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9万人、280万人、159万人、159万人和148万人,分别比2011年末增长7.65%、7.99%、7.56%、6.96%和7.78%。
亮点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270元,人均达到2268元,增幅位居全国第二。
●城乡居民医保每人每年财政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360元,提前三年达到国家标准。
●职工大病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95%和75%,比国家标准高出25%。
大病保险“厦门范本”全国推广
在全国首创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凭社保卡即时结算”的方式,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大额医疗保障服务,率先建立起解决参保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额医疗费用风险的长效机制,与2012年8月30日国家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框架完全一致。职工大病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95%和75%,比国家标准高出25%。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均进行广泛报道,介绍厦门破解大病保险保本微利实践难题的成功经验,称之为“厦门范本”,并被厦门晚报列入2012厦门年度影响力候选事件。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
出台《关于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医保每人每年财政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360元,提前三年达到国家标准。城乡居民医保门诊、住院报销的总体比例分别提高到50%和75%以上,将一般诊疗费和可提供的常规医疗检查项目纳入社会统筹基金报销500元的使用范围。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之间的待遇差距,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36万元和31万元。
率先在全省建立医疗保险健康综合子账户,将原来个人账户单一的支付功能,扩大到可用于抵付个人自付部分医疗费、家庭成员(父母、子女、配偶)之间互助共济等多种功能,有效释放了个人账户的沉淀资金,提高了个人医疗账户的使用效率,这在我市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上是个重大创新,是目前全国已建立健康子账户中功能最完善的。
创新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思路
市人社局较早在全省建立与公安联合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合作,建立情报互动、重大问题协商、联合办案、防控和打击机制。2012年市人社局已移送公安部门依照刑事诈骗立案侦查3起。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分批对在医保定点服务单位刷社保卡发生的医药费用进行专项审计,使一批违规医保定点服务单位及其责任人受到了查处,并及时通过厦门日报“监督在线”进行披露,起到了积极地宣传和震慑效果。在国家审计署社保基金专项审计中,对我市社保基金的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社保基金运行进入市电子监察平台,完善医保基金预警稽核系统,推行医保服务人员实名申报,对医保服务人员在提供医保服务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予以记分和评定,对医保收费终端实行绑定控制,对医保资金使用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网上监控,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国家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专门批示要求在全国总结推广厦门医保基金数据预警经验。
率先在全国实行医保定点专家投票表决制。在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下,采取医保评审专家现场评审和投票表决通过制,确保评审过程“阳光”及结果公开、公平、公正,消除参评医疗机构疑惑,实现“零投诉”。目前,全市已有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179家,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553家,工伤保险协议机构26家,工伤保险辅助医疗器具配置协议医疗机构4家、工伤保险协议康复机构1家,管理规范、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网络安全的定点医疗、购药、工伤救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C
劳动关系
推广劳动争议案前调解
数字
2012年我市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2012年8月1日起,全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1200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每小时12.7元。
亮点
●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获省级以上表彰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思明区、海沧区、集美区三个区获评省级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示范县(区),湖里区、同安区、翔安区三个区获评全省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达标县(区),提前一年完成“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工作目标。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全面推进,建立以各区为基础、街镇为主体的42个一级监察网格,451个二级监察网点,基本搭建了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网络。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通网上投诉和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与地税、水务、电力甚至厂房房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将拖欠社保、拖欠水电费、拖欠房租等企业列入可能存在拖欠劳动者工资的重点监控企业,简化群体性欠薪事件的处理程序,对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案件快立快处,依法及时处置欠薪事件,生产性企业恶意拖欠工资及建筑领域拖欠工资问题已基本得到遏制。在全市推广劳动争议案前调解工作,调解率达50%以上。深化争议仲裁与法援业务协作,更好地提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效能。
D
能力建设
打造高效
行政服务平台
数字
在下基层活动中,挂钩联系300家企业、6个镇(街)、6个社区、12户贫困学生家庭,发放“联系重点企业服务卡”680张,收集683条意见建议,其中472个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亮点
审批项目办理时限由原来法定总时限280个工作日压缩到目前的110个工作日,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间均压缩至法定时限40%以内,日均受理占市政务服务中心总受理量30%。
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困难
在“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中,市人社局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联系点工作制,每个班子成员带机关中层干部分别挂钩联系1个区的50家企业、1个镇(街)、1个社区、2户贫困学生家庭,建立分工负责制及联络员制度,既确定市、区总联系人,又按企业所在地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均配备两名联络员,负责具体联络重点企业事宜。编印工作手册,坚持每月例会,不定期碰头,完善工作台账。设计服务卡,标明服务内容、联系方式。举办沙龙、讲座、参访等活动,加深了解互动。定期到企业走访座谈,开展现场办公,进行实地调研,帮助解决困难,得到企业欢迎认可。
审批事项一站搞定
市人社局以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抓手,打破过去分散式、封闭式的审批模式,做到应进必进,将审批事项在空间上归集,通过“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做到每个审核、服务事项都有1张办事指南及1张流程图,较好地解决了原先审批层次多、职能交叉、职责脱节等问题,实现大部分业务可现场办结,其余事项审核时限均压缩至法定时限40%以内。
排查廉政风险点 制定防范措施
市人社局党组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化局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及廉政风险点排查,共查找出廉政风险点308个,制定防范措施610条,并在人社局网站公开78项行政职权目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强化决策机制,制定工作规则,从领导职责、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政务公开、监督制度、廉政建设、会议制度、公文审批、请示报告、调研制度、保密工作制度、督查工作制度、纪律和作风等方面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局长声音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光辉荣耀既往事,策马扬鞭奔前程。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钦辉表示,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市人社局将贯彻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决策部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任务要求,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加快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统筹做好失地失海农民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继续加强职业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工作,促进企业用工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民社保城市质量。(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