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更新时间:2012年09月24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人事人才】
台海网9月2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我先在纺织厂当了三年学徒,三班倒,出师以后才上了大学。现在的年轻人要转变就业观念,到企业、到基层锻炼几年,非常有必要。”
9月21日,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专题调研“就业难”,并用上述的“学徒”经历,勉励大学生积极下基层、进企业。
大学生“就业难”依然是焦点。据有关统计,目前在就业困难度排名前三甲的人群中,大学毕业生压倒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高居榜首。就厦门而言,虽然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高达93%,但如何解决剩余7%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但谈及“就业难”时,我们先来看“用工荒”:宸鸿科技缺工4000多人、友达光电缺工1200多人……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这才是急需破解的尴尬之处。
这一尴尬,是薪资待遇造成的吗?其实,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画上等号时,再去责怪大学生一味向往高薪,显然过于苛刻。但反而是一些企业,习惯把大学生当普通民工培养,忽视成长性,最终让一批大学生不愿踏入。
“学非所用”也是棘手问题。在厦门生源毕业生中,计算机和机械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6.2%、12.6%,而二者的社会需求量分别是9.85%和48.21%,严重倒置。如何校企合作、供需合拍,急待鼓励、缓解。
当然,最后,依然还是“就业观念”议题。就刚刚结束的省秋季公务员招考,平均40人争抢一岗位,大学生追求金饭碗、铁饭碗的激情,可谓火热。在许多“不想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就不算找到好工作”的扭曲氛围之中,他们不甘心下基层、进企业,也变成了常态。
“毕业生先到企业、基层工作几年,不会影响前程,反而能够更加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对人生发展非常有益。”于伟国如此勉励。
除此之外,针对就业观念问题,我们要说,关键是“铁饭碗”、“金饭碗”的格局还要进一步打破,要形成一种氛围——— 其实,铁饭碗、金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能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