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3日 更新时间:2012年02月06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人事人才】
台海网讯 厦门企业不爱招“厦门人”,这曾经是招聘市场上的一个“老问题”。
不过,在如今普遍招工难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开始改变不用本地人的观念,再加上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有力助推,在节后招工市场上,本地人开始受“青睐”。
尽管如此,人力资源市场本地人的求职身影还是不多见。有关专家认为,要改变厦门本地人的就业观念,需要一个过程。
以往:厦门企业不爱“厦门人”
“对不起,我们暂时没有招厦门本地人的计划。”以往在厦门市人力资源市场上,企业如此婉拒本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企业不爱招厦门本地人——— 这在以前,可谓是招聘市场上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个问题,甚至还引起了厦门市委书记的关注。
厦企为何不爱 “厦门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地人的用工成本较高。按照目前社保、医保的缴费比例进行测算,招收1名厦门本地人,企业在社保、医保方面要比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多支付250元左右的用工成本。这样一来,招收1名本地人,企业一年得多支出约3000元。
现在:本地人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随着用工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观念,不再拒绝本地人。这一点,在今年的节后招聘市场上表现明显。
近日,导报记者以厦门本地人的身份前往市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结果,导报记者询问的数十家企业均表示,照样欢迎本地人。
英睿达电子的蔡小姐说:“现在订单一直在接,有人就好,本地人、外地人都欢迎。”另一名招工者杨先生更是表示,本地人、外地人没什么区别,只要是人才,企业多交点钱也没有关系。
导报记者还了解到,一些会计、销售等企业岗位,本地求职者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外地人。
探因:普遍缺工再加政府助力
从求职常被拒,到开始受企业欢迎,这对本地求职者来说,是个可喜的变化。
究其原因,导报记者发现,普遍缺工的外在大环境是一大因素。随着各地的开发建设,涌到沿海的劳动力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本地未就业人群。
与此同时,政府的引导和政策助力也是个关键因素。为了促进本地人员就业,厦门市去年起实施优惠政策扶持8类就业困难人员,同时按200元/人的奖励标准鼓励企业招用本市新增劳动力或本市失业人员,并出台了社保补差政策。
据悉,去年厦门仅农村劳动力社保补差一项,全市就有3862家次12万多人次享受优惠政策,很好地降低了企业招收本地人的用工成本。
问题:本地人求职意愿不够强
不过,在企业开始对厦门本地求职者打开大门的同时,本地人求职主动性还不够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导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者,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外地来厦务工人员,真正的本地求职者,很少。
厦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鹏飞表示,厦门本地人很多都是靠朋友、亲戚介绍就业,到人力资源市场来求职的本地人并不多。对此,厦门市金万桥职业介绍所的薛育敏也表示,他们接待的求职者,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很少有本地人去他们那里找工作。
阿瓦山寨的苏经理则表示,本地人做服务业虽有一定优势,但比较难招。“本地人不太喜欢做餐饮服务业,可能嫌脏嫌累。”
记者手记
企业招工心态还需调整
从不爱本地人,到欢迎本地人,这是大部分厦门企业近年来在对待厦门本地求职者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
确实,厦门本地人的就业观念,还需要转变,还需要一个蜕变的过程。但是,在此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企业对待本地人的态度,也还需进一步调整。
虽然大部分企业开始欢迎厦门本地人了,但是导报记者在采访中还是发现,少数企业对本地人仍持拒绝态度。一些企业,觉得政府的优惠政策申报麻烦,因此置之不理,仍然嫌本地人用工成本高。更有一些缺工企业,缺人时招用本地人,等不缺人了,本地人也成了首先被裁员的对象。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厦门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一相关负责人曾指出:“厦门户籍人口180万,其中岛内86万、岛外94万。”面对这组数字,在当前外来劳动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厦门本地未就业群体的作用,值得政府和企业深思。
专家解读
改变本地人就业观尚需时日
毫无疑问,本地人具有人脉较广、熟悉地理人情、会当地方言、不用企业承担食宿以及不太会跳槽到外地去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强等各种优势。
然而,比较爱面子、不太喜欢加班、找工作比较挑、找工作不是很积极主动等特点,也出现在一些本地求职者身上。
对此,厦门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变本地人的就业观念,需要一个过程。以岛外一些村民为例,“几年前,他们还不太习惯进工厂,觉得散漫惯了适应不了工厂安排。但时间久了,大家开始闲不住,就出来就业了”。
厦门市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刘荣忠也表示,真正挑剔难管的本地人毕竟是少数,引导得好,厦门本地人的工作稳定性更强,且更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政府和企业要重视对本地人就业心态的引导,同时注重对他们的技能培训,从而增强本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刘荣忠曾跟踪发现,有些富余劳力,就业愿望本来就不强。这些人如果没什么技术,去当短工、普工,一个月拿个1000多元,那他们是稳定不下来的,最终还是待业。可是,一旦他们学到一门技术,工资高了,工作地点离家也较近,他们就很容易稳定下来。 (导报记者 李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