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更新时间:2011年12月27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厦门经济】
台海网12月2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 黄智敏/文 记者)三十而立的经济特区,在喜庆的时刻,同样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身处特区的企业家们勇立经济潮头,很多时候“先知先觉”,他们是特区经济的直接见证者,更是特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过去30年的特区经济发展,企业家是“主角”之一,昨日庆祝大会的表彰时刻,他们依然在“唱主角”。
在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进行时,导报记者专访了多位企业家代表,他们在感受特区巨变、为特区表达祝福的同时,也积极为特区献计献策。
让民企更多“先行先试”
30年前,厦门经济特区动工建设时,家住马塘村的陈清渊还在村里务农,他说,自己当时是地道的农民;30年后,厦门经济特区“庆生”时,陈清渊已是特区杰出的建设者之一,他现在被称为农民企业家。
昨日,庆祝大会现场结束后,陈清渊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的企业家,他耐心地接受了导报记者的采访,“说真的,上台领奖那一刻,我对‘特区’有了特别的理解,觉得自己的命运和特区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1985年,陈清渊兄弟与同村的4个年轻人创办了厦门第一个村级企业——— 新圩兴华罐头厂(银鹭集团的前身),当时没有厂房,是用村里种蘑菇的房子来做生产车间的,用于生产荔枝、蘑菇等罐头。
“产品生产出来后,还得卖出去,所以市场信息很重要,这还多亏了厦门是经济特区,寻找全国各地的需求信息变得容易了很多。”陈清渊说,加上特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靠特区出台的很多扶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银鹭迅速发展。
在陈清渊看来,正是特区“开放”的姿态,正是特区开放的视野和氛围,让银鹭有机会一次次成功借力外资发展,迅速做大做强。
“银鹭的很多产业还在岛外,现在特区扩大到全市,银鹭已经再次感受到了利好。”陈清渊说。
谈及未来特区“向何处去”的问题,陈清渊以亲身经历表示,民营企业的活力在特区已充分显现,特区的下一个30年,希望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在更多领域先行先试,为特区经济继续探路。
企业国际化为特区大大加分
“美亚柏科是和厦门经济特区一起成长起来的,是特区敢为人先、敢打敢拼的氛围成就了今天的美亚柏科。”被誉为“信息网络安全专家”的滕达,接过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的奖状后,激动地说。
作为厦门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大学毕业后,刚好赶上特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1999年,在他的带领下,原本只有10余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数据取证产品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
2011年3月16日,美亚柏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滕达对今后的公司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他说,未来他将专注于自己的主营业务,全力从事电子数据取证及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生产及服务,做到国际行业领先。
滕达表示,美亚柏科的成长,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企业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差距。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会聚鹭岛,为美亚柏科的人才引进提供了机遇,也构筑了企业后续发展的人才储备和智力平台,使美亚柏科得以快速成长,“希望下一个30年,在我们周边再成长一大批国际性的技术领先企业,为特区大大加分”。
特区可更主动推动两岸交流
“厦门特区的前10年建设我没能参与,但我很庆幸,能见证和参与了特区后20年的成长、蜕变和繁荣。”作为最早来厦投资的台商之一,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曾钦照表示。
即使在庆祝大会的现场,曾钦照也坦言,他一开始,并不相信特区会如此巨变,“那时来厦门,印象一般。感觉城市更像海边的一座小山村,没想到,一下子变成了现代化大城市了”。
曾钦照回忆,当时的厦门,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我清楚记得进口的第一个货柜,装的并不是生产原料,而是纸巾、方便面等生活用品。”
在曾钦照看来,从1995年开始,厦门的城市面貌突飞猛进。他的企业也飞速发展,厂房从占地一层楼发展到了四层楼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此时,海沧大桥开始兴建,让受交通限制一直颇显荒凉的海沧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们关注的新热点。1999年,大桥通车前夕,多威电子正式迁至海沧台商投资区。而去年,他公司的销售额已超20亿元。
“我现在每天都很忙,因为我把九成时间花在了社会活动上,很多时候都是在为特区先行先试。”谈及特区如何发挥对台优势,曾钦照说,厦门可更积极主动推动两岸交流,让双方获益,“你看,厦门积极推动的‘台湾游’,台湾赚到钱了,也通过这些游客,将台湾的品牌进一步带到了大陆”。
曾钦照说,特区要更“特”,可以将台湾一些好的东西、一些适合特区的东西,大胆地引进来。
纵有风浪特区一定更美
今年11月刚刚担任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第十届理事长的李仲树,昨日作为嘉宾出席了庆祝大会。作为特区建设30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感触良多。
李仲树说,1992年他到同安投资建厂时,同安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在工厂旁边,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一下雨,土路就泥泞不堪,车子都开不进厂。李仲树就找到当时的同安县领导商量,企业和政府各出40万元,修起了一条水泥路。
20年后,岛外的面貌和当年相比,已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李仲树来厦门投资后,积极参与厦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因捐资办公益受到省政府立碑表彰。今年11月3日,他又正式担任了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第十届理事长。
短短一个多月,李仲树就做了几件前任没做过的事,创作会歌,建设网站,拍摄形象片……李仲树说,站在特区建设30年的新起点上,在促进厦港两地交流,服务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他肩负了更重的责任。
对于特区的未来,李仲树非常乐观。他说,就像他亲自创作的会歌中所唱的那样:“前面纵有风和浪,未来一定更美丽!”
声音
政府从善如流是特区福气
陈信仲(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董事长):我和厦门的缘分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年,厦门市政府前往新加坡招商,当得知其中有一个温泉项目的时候,从小喜爱泡温泉的我心动了,决定亲自来厦门看一看。不久后,我就在海沧东孚创办了一家温泉酒店,就是现在的日月谷。日月谷10多年的发展,生意从起初的惨淡到如今的红火,也见证了特区巨大的变迁。
厦门的领导很重视各方的意见。2008年,我被增补为厦门市政协委员,成为厦门市首批台商政协委员之一,后来我就提了一个提案,建议简化厦金航线和平码头的安检系统。提案上交还不到两个月,安检“关卡”就真的“合二为一”了。有这样善于倾听意见的政府,是厦门特区的福气,是带领特区继续冲刺的坚强保障。
选择特区是对的
黄锡斌 (厦门西华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我在厦门的产业,和当地政府的关怀分不开。1994年,我创办的西华家具厂在一场大火中损失惨重,几乎让我失去了希望。此时,厦门市政府、市台办,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马上组织人员,帮我们处理善后工作。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企业不到一周就恢复了生产,我挺过来了。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在厦创业初期所面临的许多难题,都是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才迎刃而解的。厦门的投资环境好不好,我一路走过来,企业一天天壮大,就足以证明。20多年走来,我越来越坚信当年选择特区是对的。
希望特区更宜居
蔡良平(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0多年来,我先后当选厦门市、同安区政协委员,被授予厦门市荣誉市民,不久前又担任了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监事长。这些荣誉称号和社会职务,对我来说就是更重的责任,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助推厦门招商引资,被人送了一个外号“厦门市招商中心特派员”。
回望在厦门特区走过的30年,自己在厦门工作、生活的10多年,我深切地体会到厦门的变化。
我认为,厦门的未来要保持绿色、环保、文明的特色,同时把医疗产业做大做强,让这座城市更加宜居。而我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和政协委员,我也将责无旁贷地为城市发展鼓与呼,继续与特区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