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鹭牵手雀巢年产值瞄准250亿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4日 更新时间:2011年11月14日 作者:
 【字体:  】【厦门经济】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今年,一则与雀巢合资的消息使银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银鹭”品牌早已家喻户晓,合资案让人对这家从村办企业发展起来的食品巨头充满好奇。

  翻开银鹭的报表,让人眼前一亮。今年前9个月,银鹭总产值已突破70亿元,其中仅厦门基地上缴国家的生产经营性税收便达3.5亿元。在银鹭的“十二五规划”里,5年之内银鹭的各项经济指标还要再翻两番,年产值最终突破250亿元。

  从启动资金只有3万元的村级乡镇企业到年产值近百亿元、位居行业前十的食品巨头,银鹭集团有怎样的企业基因?银鹭的成长之路,对于广大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来说,又有怎样的启示?

  在企业创始人的剖析之下,“银鹭模式”的脉络渐渐清晰。

  厦门银鹭高科技园区是首批经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连续多年被授予“福建省乡镇企业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单位”。

  园区规划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主要产业是食品、饮料、包装材料、纺织服装等,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轻工、电子、机械加工等产业,形成以工业为主,集工业、高新产业、各类服务于一体,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节能环保型综合工业园区。

  2010年,入驻园区企业已达20多家,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逾30亿元,实现年工业产值80多亿元,吸纳围边村镇富余劳动力8000多人就业。通过园区开发与招商引资、促进工业产业适度集中,形成相互配套、相互协作、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链,进而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工农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增加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功塑造了改革开放第一批“全国文明村——马塘村”的银鹭集团;秉着“建设一个园区,带动一片农村城镇化”精神,遵循“以工哺农、以工促农”方针,正在迈向“大力推进科技园区发展,建设最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百亿新村”战略目标。


    顺势

  银鹭发展的每个关键点,都可以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


  1985年的春天,当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传到马塘村时,陈清水、陈清渊俩兄弟正对着满山的水果发呆。家乡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为何乡亲们却还要守着几十亩贫瘠的土地受穷?

  “一号文件”中“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等十项重量级的经济政策让他们觉得:机会来了。他们迅速联络了同村的4个年轻人。六个伙伴一拍即合,一起筹集了3万元的创业资金,厦门第一个村级企业——新圩兴华罐头厂就这么创立了。

  这是银鹭集团的前身,在乡镇企业的创办热潮中,银鹭迈开了成长的脚步。当银鹭成长起来后,随着一系列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变化,银鹭又相继出牌。

  2000年前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进入最后阶段,“狼来了”成为当时的热词,面对这种情况,银鹭果断引资,迅速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做好了“与狼共舞”的准备。

  2006年,食品行业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用工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针对“厦门农业产业化经营怎么走”的压力,市委、市政府出台《厦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0)》,给出了“两头在外,中间在厦”的策略。这一年,银鹭按照相关政策的指导,开始大手笔实施“走出去”战略。2006年,银鹭集团在省外建立的第一家食品饮料子公司——山东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湖北的汉川银鹭食品工业园正式开工。

  规划在先,善抓机遇;运筹帷幄,众志成城。全体银鹭创始股东带领银鹭人勇于进取,会拼敢赢,发展主业不放松,齐心协力创佳绩,特别是全体股东26年如一日,一心拓展,风雨同舟,共同决策,充分体现了闽南男儿团结、爱拼、同甘共苦的创业、守业大智慧。

  “异地建厂缩短了产品的运输半径,节约了大量成本。”陈清渊透露,接下来,银鹭还将在安徽、四川等地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借力

  “我们非常清楚,我们要借的是什么‘力’”


  翻开银鹭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与雀巢的联姻并不是银鹭的第一次合资。1990年,新圩兴华罐头厂获得爱国华侨黄先生20万美元的投资和厦门外贸进出口公司50万元人民币的参股,银鹭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十年后,已经粗具规模,在行业也有一定基础的银鹭引入1亿多元的台商资金,为企业迅速发展打下基础。

  “企业要发展,需要‘舍得’的精神。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有坚持,才能有收获。”提起这一系列的“借力”,陈清渊解释道,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企业,抛开对私利的执著,才能把企业带到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我们非常清楚,我们要借的是什么‘力’。”陈清渊解释道,1990年的合资,不仅使银鹭摆脱了资金困境,外贸进出口公司的渠道资源更是帮助银鹭迅速打开市场渠道;2000年,正值银鹭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引进的台商资金让银鹭得以迅速完成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一举把银鹭推上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银鹭离“中国罐头饮料行业的第一品牌”的目标已越来越近。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想要与资金、管理都技高一筹的跨国企业集团竞争,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陈清渊说,银鹭与雀巢合资之后,将引进雀巢在食品安全、预警控制、新品研发、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雀巢强大的国际市场渠道特别是东南亚市场也可以为银鹭将来的扩张留下想象空间。

  “不管如何借力,银鹭始终是银鹭人的事业。”陈清渊说,这次和雀巢的合资,也不例外:公司依然由现有团队管理,银鹭已有的产品仍然沿用银鹭品牌。并且,雀巢也将把其优势产品雀巢即饮咖啡业务放在合资后新银鹭生产销售。“这些都是在合约中谈好的。”


    前瞻

  每当经济陷入低谷,银鹭就借机扩张,化“危”为“机”


  凡是了解银鹭发展史的人,无不为银鹭准确的发展步伐由衷赞叹。每当经济陷入低谷,银鹭就借机扩张,上演一场场化“危”为“机”的好戏。“祸兮福所倚”,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在银鹭获得一次次完美的诠释。

  1988年,中国面临严重通货膨胀。1989年,美国限制从中国进口蘑菇罐头。受到重创的中国罐头行业一时哀鸿遍野,福建的罐头厂从全盛时期的两三百家,锐减到数十家。

  “等什么时候中国人不吃罐头了,我们再做别的。”陈清渊当时说的一句话,让银鹭人至今仍津津乐道。次年,获得投资的银鹭逆市布局,建设厂房、购进生产设备。回暖后的市场对商品需求旺盛,产能大幅提升的银鹭依然供不应求。

  经历了两年经济高增长,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泡沫膨胀,宏观经济开始进入紧缩期。然而就在这一年,银鹭引进台湾经验,开始生产八宝粥。

  1995年,紧缩的宏观经济进入最后阶段,银鹭开始征地扩建厂房,第一个按标准化规划、面积达1400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饮料生产厂房开始建设,同时引进3条600罐/分钟的饮料生产线。随后,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及时扩大的产能再度发挥巨大作用,逆势布局的银鹭再度得手。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银鹭又迎来一次产能扩张的良机。“这一年我们建了三个工厂,从同业手中低价收购了好几条优质的二手生产线。”一位银鹭公司的高管告诉记者,其中花不到2000万元从上海某公司购买的4条利乐包生产线最为划算,“当时一条生产线价值1000多万元,转卖给我们时才刚使用3个月。”

  也是在1998年,银鹭提出创办高科技园区的构想。随后,一个拥有与食品饮料生产相配套的具有同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仓储、物流配送、制罐、彩印、纸箱等上下游产业的工业经济产业链逐步形成,银鹭的发展进入腾飞期。

  一次次化“危”为“机”,银鹭成为一只名副其实的从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稳健

  “银鹭走的每一步,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在银鹭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惊涛骇浪、险象环生的情节?”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陈清渊,他摇了摇头,“在同一时期诞生的民营企业中,银鹭不是发展得最快的,但绝对是最稳健的企业之一。”

  稳健经营,说来容易做到难。

  陈清渊告诉记者,银鹭的稳健来自三个方面:财务上高度重视负债水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始终把企业的资本负债率控制在健康的水平线上;战略上牢抓主业,不盲目追求暴利;从创业伊始便牢抓企业制度建设,从一开始就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同时厘清企业产权结构。

  让银鹭的创业者们感慨尤深的是第三点。不少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都戴上“红帽子”,最终却因为产权不清受困。“我们从一开始就把产权明晰化,这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从0到1亿,银鹭用了10年;从1亿到10亿,银鹭又用了10年;从10亿到50亿,银鹭仅仅用了5年。在银鹭的十二五规划里,五年之后,银鹭最终将实现250亿元的规模。

  “企业的发展需要缜密的战略思维。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陈清渊坚定地说““银鹭走的每一步,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商报记者 陈晓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