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大力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使患者得以重见光明;上门为残疾人办证,使得他们从此有了“护身符”;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使他们从此对生活充满希望;“菜单式”推荐为残疾人就业提供舞台,使他们更加自立自强……
自去年以来,抓住集美区在全市率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一机遇,集美区残联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把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残联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残联的领导下,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引来了众多周边城市的“取经者”。
厦门日报 记者 杨继祥
一盏明灯 引白内障患者走出黑夜
2004年以来,集美区委、区政府就把白内障复明工程作为一项维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直接惠及老年贫困人群的康复救助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此举让辖区五百多名白内障患者得以重见光明
日前,一个周末的下午,集美区残联副理事长欧阳海龙带领残联工作人员和眼科医师,前往位于后溪镇三兴社区的杨育章老汉家回访白内障术后事宜。刚进大门,就看见杨育章和老伴及其子女早已在大门口翘首盼望。欧阳海龙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搀扶着老人,二老激动万分,连声道谢。
进入屋内,眼科医师详细询问二老与其女儿手术后双眼的视力恢复情况,屋内气氛和睦温馨。今年83岁的谢素华老人欣喜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三口在今年先后接受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她双眼完全失明,穿衣、洗漱、上厕所、吃饭……样样都得有人帮忙,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身旁的老伴,也因为失明又没钱治疗暗地里哭过好几回,幸亏有集美区领导、区残联的关心,一家三口享受政策扶持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得以重见光明。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以来,集美区委、区政府就把白内障复明工程作为一项维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直接惠及老年贫困人群的康复救助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把“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此举深受广大群众拥护,也让辖区五百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在资金上,集美区财政局全力支持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工作,每年财政预算安排资金26万元。在经费补助上,区、镇(街)、村(居)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严格把关与审核,区残联要求村(居)委会在审核白内障患者申请补助、特别是低保边缘户时要入户调查,村(居)委会主任要签字加盖公章后,送镇(街)分管领导审核,报区残联批准后介绍到定点医院手术,根据不同情况,手术费用补助比例从一半到完全免费。
谈起这一惠民举措的出台,还有一段渊源。时间得回溯至2004年春节前,时任集美区区长黄锦坤(现任区委书记),前往后溪镇前进村慰问老地下党员王桂老人,当时老人已经70高龄,站在自家门前,她告诉区长,不知道自己害了什么病,双眼什么都看不见了,生活十分不便。黄锦坤立即指示陪同前往的区有关部门领导,要尽可能地帮助老人重见光明。
在区残联的帮助下,王桂老人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并受助进行复明手术。2005年春节前,黄锦坤再次前往慰问,已重见光明的王桂老人,紧紧握着黄锦坤的手久久不放,感激不已。此后,集美区委、区政府就将复明工程列为一项直接惠及老年群体系统工程来抓,一步一个脚印,抓出了成效与经验。
据了解,仅2009年第一季度,集美区残联携手医院就帮扶白内障手术48例。5年来,集美区残联持续组织实施白内障无障碍示范区创建工程,将集中筛查与门诊检查相结合,力争做到“发现一例、手术一例”,使“复明一人、解放一家”的光明行动惠及千家万户,集美区残联成为引领白内障患者走出黑夜的一盏明灯。
网络覆盖 村村都有康复治疗室美区
集美区着力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康复医疗等问题,不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促进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为贫困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助器具,已为近百名行走困难的残疾人发放了轮椅
后溪镇的刘佳宾、刘佳宝是对双胞胎兄弟,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在刚出生时,由于早产,两人都留下了脑瘫的后遗症,两岁时开始发现腿脚不灵便,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愈加严重,因为费用问题却迟迟无法就医。日前,记者来到他们家,其母刘丽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丈夫一个人每月1200元的收入在维持,自己每日做250朵工艺花也只有10元的收入,日子甚为艰难,孩子治疗的事情也只能一拖再拖,如果不是政府出钱帮孩子们做手术,可能孩子就没有康复的机会了。
2007年8月,在集美区区长倪超的直接过问下,这对双胞胎得到了手术治疗和康复,残疾程度大为减轻。2008年3月,为让辖区内相似情况的儿童都能及早得到治疗,集美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使辖区内的脑瘫、聋儿、自闭症和弱智等残疾儿童都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走进杏林街道纺织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到处是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一旁为残疾人康复治疗专设的社区康复服务室、作业疗法室内,大小器械一应俱全,在各种器械上方还标注有名称与用途,服务周到,细致入微,为残疾人康复治疗带来福音。多年来,集美区着力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康复医疗等问题,不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促进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为贫困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助器具,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据了解,目前集美区残联已为近百名行走困难的残疾人发放了轮椅,与此同时大力整合社区民政、医疗卫生等资源,依托厦门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等医疗单位,建立集美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集美区民政局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服务活动用房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康复训练矫正,并积极组织开展面向残疾人的社区助残服务。
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服务的同时,集美区主动向省(市)残联申报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2007年初,集美区政府制定并出台了《集美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民政、残联、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各街镇领导为成员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街镇康复服务指导站、各社区康复服务室都设有一名专职康复员或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残疾人社区康复日常工作。
2008年3月,集美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省里验收,荣誉背后是主动积极为残疾人谋福利的热忱之心。
上门办证 残疾人有了“护身符”
2006年到2008年,集美区残联与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签订协议,由两家医院的专科主任医师进村入户为314名家庭经济困难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精神病人、重残病人免费鉴定残疾等级和办理残疾人证
在集美区,碰到残疾人朋友,他们会感慨地说,在政府的关心下,我们在家就可办理残疾人证了,这就是我们的“护身符”啊。有了它,就可享受到政府的救助和优待政策。
过去,集美区许多残疾人因行动不便、家庭经济困难、对政策了解不足等原因没能申办《残疾人证》,以致无法进入社会救助优待范畴。针对此情况,集美区残联积极采取措施,主动为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提供服务,进村入户、携手主任医师为残疾人办证一路“开绿灯”,不仅大大提高了集美区的残疾人办证率,更为辖区内残疾人享受社会救助、社会优待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与保障。
为宣传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的好处,2007年8月,集美区残联在省内率先编印了《国家对残疾人证持证人优惠政策汇编》,一本小册子,让全区残疾人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了解国家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挥了很大作用。
2006年到2008年,集美区残联与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签订协议,由两家医院的专科主任医师到集美区进村入户为314名家庭经济困难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精神病人、重残病人免费鉴定残疾等级和办理了残疾人证。目前全区2538名残疾人中,有310人享受政府给予的低保分类施保,另有247人因重残被以一人户列入低保,并享受按低保标准全额发放的待遇。
林仁花,是集美区后溪镇最偏远山区黄地村的农民,因患精神病,不但无法干活,还经常要花钱医治,弄得一家贫困潦倒。2007年5月,区残联带仙岳医院主任医师进山上门为她进行鉴定、拍照后,很快办上了《残疾人证》,全家5口被列入农村低保户,现在,每月除了低保补差300元,还享受重残等分类施保金100元。她控制精神病的门诊药费每月可报销300元,如果精神病大发作住院,最高每年能补到2万元住院医疗费。
从窗口坐等申请到进村入户主动服务,这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1月以来,集美区结合开展全区残疾人口普查,组织普查员进村入户调查,编制3031名疑似残疾人调查底册,并组织医院专科主任医师为他们进行医学筛查和残疾等级鉴定。在筛查鉴定的同时,集美区残联为他们今后办证需要拍摄相片,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赏。
如今,残疾人一证在手,享受社会救助、优待多多,而集美区残联的各项工作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切实有效的落实,残疾人资料入库一方面便于实施管理,另一方面也大大地提高了残联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保障各项社会帮扶、优待政策能够更细致、及时、有效地普及开来。
“菜单式”推荐 促进残疾人就业
集美残联通过在全区开展残疾人劳动能力调查,依据不同需求推出“菜单式”就业推荐服务。仅2008年全年辖区内就有217名残疾人被企业录用就业,全区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8%以上
残疾人需要社会的关爱,更渴望被平等地对待,有一份力所能及、发挥所长的工作,不仅象征着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更成为其生活最大的保障。
近年来,集美区残联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残疾人就业,帮助残疾人实现自强自立,通过大力宣传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厦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做好残疾人求职登记和向用人单位推介残疾人就业,轮流到各镇、街道举办大型的残疾人就业招聘会,组织企业到社区、农村招聘残疾人就业。
据集美区副区长江根云介绍,由于残疾人因其自身情况和技能特长各异,集美残联通过在全区开展残疾人劳动能力调查,依据不同需求推出“菜单式”就业推荐服务。针对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未就业残疾人的就业意向,在每年5月的“全国助残日”和12月的“国际残疾人日”集中举办残疾人就业推介会,通过这一举措,仅2008年全年辖区内就有217名残疾人被企业录用就业,全区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8%以上。
另一方面,集美区残联还开展自主就业的残疾人个体户调查摸底,并落实残疾人个体户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经费补助,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自谋就业。伤残退役军人郑忠民,自强不息,自主创业,在区民政局、残联扶持下办起厦门特安实业公司,经过多年奋斗,如今已粗具规模,年创利税四五百万元。郑忠民在事业有成后不忘回报社会,不但每年都主动为慈善公益捐款奉献,并集中安置了一批残疾人就业。
特安实业公司制氧厂有个肢残人叫林国飞,今年四十岁,是杏滨街道锦园社区居民,一家5口,3人残疾。他自知残疾人就业来之不易,入厂以后,就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他也深知气瓶检验是全厂最重要的岗位,积极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还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如今,工作不仅使他家有了收入来源,更让他在社会上有了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帮助残疾人就业,集美区还专门出台了《集美区鼓励企业招用本区户籍人员奖励办法》,对区内企业录用本区户籍人员为35周岁以上残疾人,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每招用一名给予企业500元奖励。
如今,在集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集美区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合力开辟残疾人就业绿色通道,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生活保障,更弘扬了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让残疾人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爱、尊重与平等对待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