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更新时间:2021年12月24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厦门经济】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张绍勇)40年砥砺前行,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实现进位,2020年达63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2.4万元,高素质实力不断彰显。
厦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6.5∶51.6∶21.9调整为2020年的0.4∶39.5∶60.1,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产业能级不断高进。厦门培育形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10条千亿产业链;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热潮,成功引进天马6代、宁德时代、字节跳动等一大批高能级产业项目。产业基础呈现高级化,产业链迈向现代化,成功入选2020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厦门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282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4%。从技术攻克到应用探索,每一项突破都是自主创新的有力见证,映照了厦门向产业高端迈进的铿锵步履。
新兴业态蓬勃兴起。“十三五”期间,厦门生物与新医药、集成电路等保持年均超过15%的增速。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左右,形成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力电器、钨材料、视听通讯等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厦门将持续培育最前沿、最具创新性和颠覆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等未来赛道。
如今的厦门,宛如一把打开的扇子,重心稳,骨架强,经济高素质与城市高颜值正齐头并进。
【软件园三期】
2011
2011年,位于集美区诚毅大街的软件园三期还是一片建设工地。 (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2021
截至今年11月,软件园三期已交付研发楼及公寓楼34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260万平方米,软件园三期东片区已全面建成、交付企业使用。园区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招商企业数达4737家,注册资本420亿元,员工近5万人,产业集聚的磁吸效应日益凸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同翔高新城】
2021.1
位于同翔高新城的天马显示科技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柔性AMOLED单体工厂。图为今年1月拍摄的项目施工现场。 (厦门日报记者黄 嵘摄)
2021.12
天马显示科技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近65万平方米的主厂房不到一年实现封顶,刷新同类专业厂房建设全球最快速度。图为今年12月拍摄的项目现场。 (天马显示科技供图)
【湖滨南路】
1997
1997年的湖滨南路景象。(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2021
湖滨南路两侧高楼林立,行道树茂密,车辆川流不息,彰显出厦门经济特区的勃勃生机。
(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亮点】
●农业农村发展良好
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2.0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8.89亿元;农村人均收入从210元增加到2.66万元;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021亿元,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
●工业“压舱石”支撑稳固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76.5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861.21亿元,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2715.85亿元、2251.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七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全年增产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家。
●服务业比重稳步提高
2020年,厦门服务业增加值达3835.2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3%,其中批发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559.33亿元、783.73亿元。
●新产业释放动力
我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的39.8%、33.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4%,高于全市固投增幅10.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类生产和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43.4%和38.1%;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首店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经济等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
●产业主体不断壮大
厦门企业总量大幅扩充,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20.63万个。
●优质企业发展强劲
我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82家、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4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25家,全市共有“三高”企业2560家。
整理/厦门日报记者 刘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