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造”生物医药领跑全球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有17项为国家级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2日 更新时间:2016年08月02日 作者:
 【字体:  】【厦门经济】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本报记者林露虹 通讯员 许长水 庄如真 傅奇)“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习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

  早在2003年,我市就把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列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被正式列入千亿产业链(群)之一。

  本期报道,让我们透过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数字,来看一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背景:

  厦门造产品真牛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市科技局共投入科技资金2.85亿元,重点突破生物与新医药领域科技难题,研发了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产品,如: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第一支神经生长因子药品、第一套耐药结核病集成分子诊断系统,亚洲第一个通过欧洲新资源食品认证的DHA藻油,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等;此外,艾德生物的肿瘤精准诊断产品、大博医疗的骨科Ⅲ类植入产品、蓝湾科技的高纯氨糖等均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我市还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金达威的辅酶Q10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蒙发利医疗健身器材出口份额和工业产值连续十二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星鲨成为国内最大的鱼肝油、维生素制剂生产企业;施爱德自主研发的一次性穿刺器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麦克奥迪远程病理会诊平台已覆盖近千家医院,是全国最大的病理会诊平台。

  17项

  我市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17项为国家级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是国家针对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要,为突破一批重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所设置的一类重大科技专项,代表着生物医药产业的最高水平。目前,我市共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7项。其中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重组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双价疫苗”和特宝的“Y型PEG化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作为“重中之重”项目,获得专项滚动支持,占全国滚动支持项目总数的1/4。

  69个

  全市已组建69个

  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在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全市已组建了42个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9个,省级10个,市级23个,为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同时,我市投入科技资金2.85亿元,支持建设了27个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社会科技投入16.92亿元,为企业孵化、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应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研制出重组类病毒颗粒疫苗,获得2015年“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团队。

  4.5亿元

  我市成为集聚发展试点

  获国家拨款扶持

  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区域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2014年,我市入选“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并连续3年获得共计4.5亿元的国拨经费支持。

  作为集聚发展试点的三大先导产业,我市生物技术药物、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生物制品发展尤为迅速,2015年实现产值198亿元,同比增长20.9%,远高于全国医药产业6.9%的产值增速。

  17个

  厦门造一类新药

  逐步上市

  一类新药是指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也就是医药领域的“全球第一”,目前,我市共有已上市和在研发的一类新药17个,主要用于各类肝炎、神经损伤、生长激素缺乏、中性细胞缺乏、病理性贫血、肺癌、肝癌等的治疗,宫颈癌、尖锐湿疣的预防以及戒毒和镇痛。

  “十二五”期间,市科技局共投入1680万元,支持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万泰沧海联合研发出了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目前,该疫苗已成功在国内外上市,共获得27项国内外专利,成为我市掌握核心科技的重磅新药。除了预防药物,特宝的肝炎治疗药物—派格宾也将于今年上市,作为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长效干扰素,派格宾上市后,将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在为国内病毒性肝炎患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治疗产品的同时,也将为企业带来数十亿元的销售收入。

  随着技术难题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厦门造”一类新药将逐步上市,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32%

  “十二五”期间

  产值年均增长达32%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达32%;2015年,企业总数达589家,工业总产值达342亿元,全产业销售收入470亿元。

  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的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从76家发展到120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从16家发展到了67家,高新技术企业从36家发展到了135家。

  为了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2015年,我市出台了《厦门市加快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作为在各千亿产业链中第一个出台的专项产业扶持政策,若干措施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力度,2016年,市科技局共兑现了扶持资金2000万元,对37个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予以扶持。

  60个

  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我市今年获得数占全国1/8

  为推进医疗器械发展,我市建设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以及6个专业服务平台,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成立了国家“体外诊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市体外诊断产业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和创新来源。今年,市财政投入科技经费3241万元,支持生物与新医药项目66个,其中医疗器械项目达48个,资助金额2267万元。

  经过精心培育,医疗器械已成为我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优势领域:英科新创主要产品被列入国家临床检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名录;艾德生物的肿瘤分子诊断产品从2011年上市以来,销售额年均增长达84%,产品在全国300多家三甲医院以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规模销售,2016年7月28日,艾德与世界医药巨头默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球开发和推广结直肠癌靶向药物伴随诊断产品。

  Ⅲ类医疗器械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代表了医疗器械最高标准和要求的医疗器械品种,根据总局公布的Ⅲ类医疗器械目录,今年全国共批准Ⅲ类医疗器械产品481个,其中福建省60个,全部属于我市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8。

  千亿元

  预计在2020年

  可实现千亿产值

  展望未来,“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为基础,把生物技术与信息、自动控制、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相融合并结合现代服务理念,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市科技局委托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编制了《厦门市“十三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十大重点发展方向,并梳理了“十三五”期间的支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122个,总投入达157亿元。项目包括创新创业平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增资扩产、医药物流等多个类别,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预计将在2020年实现千亿产值,并在诊断试剂、疫苗和蛋白质药物等领域实现领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