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驶向蓝海 中国自贸区创新先行的“厦门样本”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7日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17日 作者:
 【字体:  】【厦门经济】

  【编者按】

  昨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7版发表长篇通讯《驶向蓝海——中国自贸区创新先行的“厦门样本”》,全面介绍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揭牌一年以来的多项创新举措,本报今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美丽新厦门。(记者王火炎摄)

  -朱建华

  历史注定要赋予福建厦门重大使命。

  1984年2月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厦门码头登上“鹭江”号游艇,当游艇环绕着鼓浪屿缓缓航行时,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便不失时机提出厦门扩大开放建设“自由港”的请示,这位主张兴办经济特区的世纪老人,情不自禁地举眸遥望对面的台湾、金门,好一会才回头,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沉吟片刻,说:“厦门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32年转瞬即逝。如今已成为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的美丽鹭岛,在这项举世瞩目的“国家试验”挂牌一周年,以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累累硕果,告慰着这位世纪老人的殷殷期望。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们推出194项创新举措,30项为全国首创,其中“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评为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之一,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获国台办授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开通连接“海丝”与“陆丝”的“台厦蓉欧”国际班列,首创关检“一站式”查验,率先建立“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竖起两岸金融创新丰碑。他们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新环境,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雄姿,屹立在八闽大地之上。

  天风海涛,万石涵翠,潮平岸阔催人进,百舸争流千帆扬……

  扬帆出海

  福建自贸区倒逼改革的特殊使命

  中国自贸区之舰是这样起航的。

  全球贸易竞争加剧,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水坝”,国内改革需“换档加速”、制度创新需突破口……

  历史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改革力量再次聚合,开创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已迫在眉睫。

  1990年9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2005年12月10日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2010年9月28日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运作,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

  建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和国家试验。

  那么,福建呢?福建面对这样一个千载难逢改革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将怎样作为?“自贸区获批,这是中央对福建的支持,是福建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省委书记尤权说,福建要将自贸区作为改革一号工程来抓,把自贸区建成对外开放样板。2014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曾经工作过18年为八闽大地倾注过大量心血的福建考察时强调:深化两岸经济和产业合作,真正建成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希望福建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抢抓建设自贸区的历史机遇,以自贸区为倒逼改革的总抓手与突破口,早已成为福建决策者的共识。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主打港澳牌、天津挂钩京津冀发展、福建对接台湾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区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布点和在上海不断扩容,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为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然而,展现在福建改革者们眼前的自贸之路并非坦途,而是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福建获批,这是习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的高度信任。正因为如此,更要千方百计做好,试出亮点,试出成绩,否则无法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代;二是与上海、广东、天津三省市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国内外高度关注,取得什么成绩,要由党中央、国务院打分;三是与天津、广东对比,福建试验的条件差、难度大。台湾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吸引台资难度加大;四是与上海相比,福建自贸区三个片区比较分散,且各片区情况不尽相同,各片区面临的形势和试点方法都有较大差异……

  纵然有千难万险,也要举全市之力取得自贸区改革创新突破!这便是厦门自贸区决策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发出的动员令。建设自贸区既是特区先行先试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厦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率先发展的难得机遇。为此,厦门市成立了由王蒙徽书记为组长、裴金佳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市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倪超副市长兼任主任的厦门自贸区管委会,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

  怎样不负上级党委重托出色完成历史赋予自贸区的特殊使命?如何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这正是倪超一遍又一遍所思考的命题。她深感责任重大、担子沉重。令这位厦门自贸区管委会的“班长”颇感欣慰的是,市委、市政府给她配备了精兵强将,他们长期在发改、商务、规划、招商、组织人事等部门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又颇具运筹帷幄能力。与国际接轨、业务精湛、敢于担当、务实开拓的领航团队让希望之帆高高扬起!

  2015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刚刚挂牌的厦门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内,李克强总理握住现场工作人员的手说:“昨天你们挂牌,今天我来为你们助力!”他向厦门自贸区提出殷切期望:“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显现特色,活力四射!”这16个字一直成为激励厦门自贸区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世界在等待答案:厦门自贸区能否主动承担起全国开放战略引领先行的使命,为厦门、福建乃至我国推动更高层次的、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开放创造经验,引领转型升级?

  风帆已经扬起,汽笛已经鸣响,使命在前,“厦门号”自贸巨舰已开始驶向风涛激荡的海洋……

  国家使命

  拓展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对接台湾,是国家赋予厦门自贸区的特殊使命。

  厦门自贸区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率先探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新途径和新领域,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更广泛、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其实,早在厦门自贸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熊衍良担任海沧保税港区常务副主任时,就开始筹划在出口加工区内先行先试创建一个两岸直接对接、参与的服务外包产业园。那时有一家叫嘉里的物流企业因业务受限要撤离保税港区,总经理黄思进正为此陷入深深困扰之时,自贸区成立了,管委会为他排忧解难,突破“禁区”,勇于担责,通过货物分类监管的创新举措,为企业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厦门自贸区的成立,终使两岸创业基地建设梦想成真。管委会找到赢时代公司董事长曾荣群,鼓励其在自贸区投资运管、整合资源,设立海基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有限公司。2015年6月16日,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建立在自贸区、台商投资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挂牌运营。率先放宽台湾个体工商户经营、自然人直接投资外资企业限制,率先成立创业导师团,出台《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扶持办法》、《引进台湾人才暂行办法》等,点燃了两岸青年的创业热情,目前已入驻93家企业,台企占52%。台湾青年柳智腾最先受益,成为厦门自贸区首个无需“外资备案”的个体户。一品威客作为中国新生代威客网站的代表,设在该基地的创客空间把目光瞄准了两岸机器人和无人机的发展……2015年10月1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亲临厦门授予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牌匾,基地正式升格为“国家级”,成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的首选之地……

  两岸金融服务的“破冰之旅”是这样出发的。聚集两岸银行业机构参与“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是厦门人民银行行长李伟平和厦门市金融办副主任丘筱文等厦门金融界有志之士多年的梦想。可是,实现这一构想,要突破多少“禁区”?需要怎样的勇气与担当?在李伟平行长倡议下,厦门市政府首先成功主办ECFA时代两岸金融合作与展望“首届海峡金融论坛”,大陆地区10家中外银行总行高管、台湾地区13家银行高管齐聚鹭岛,凝聚共识,融冰化雪,扫除障碍。破冰者们勇于承担风险,首先发动和帮助厦门商业银行开办代理海外银行人民币清算业务,构成一个“代理清算群”,之后探索参与新台币现汇清算与结算,争取高层支持开办两岸人民币与新台币直接兑换。如今,“代理清算群”已拥有73个人民币清算账户,其中44个台湾银行账户,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金额568.39亿元。“代理清算群”成为集两岸人民币清算、现钞调运、跨境贷款及货币反假为一体的两岸货币业务合作的新支点,在台湾海峡竖起一块金融创新的里程碑!

  一切从两岸贸易便利出发。对台湾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开展源头审核评估,符合要求的企业在提供第三方机构检测报告后,其进口的食品在口岸实施快速验收,从而达到“保障安全、快速验收”。为完成这一造福两岸的创新使命,厦门检验检疫局领导带队率先踏上台湾的土地,开创了“源头管理、口岸验收”的两岸商品快速验放模式。2015年共对180批(1255货物批)台湾食品化妆品实施了口岸快速验放,开创了两岸贸易便利化新局面……

  促进两岸经贸和人员交流交往,是厦门海关人在自贸区建设中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2015年11月与台湾“高雄关”正式建立以“三互”为核心的更紧密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了两岸基层海关正式开展具体海关业务的历史性突破。2016年初,两岸首票“监管互认”货物顺利通关,两岸首票对台小额贸易舱单验核作业顺利进行,两岸首票海关申报信息互换作业顺利完成,两岸首次海关对台小额贸易对外公开统计数据顺利互换,同时开展两岸走私案件执法互助。支持经金门中转的厦台海运快件业务发展。优化完善厦金“小三通”,简化厦金客轮检疫管理程序,通关速度提高了50%。大陆居民赴金马澎旅游“落地签注”,为临时到闽的非户籍居民赴台旅游办理一次性有效往来台湾通行证正式实施,大陆居民经厦赴台旅游比增131.3%,率先实现台车入闽自驾常态化,成为两岸自驾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厦门自贸区对台合作交流成果丰硕,亮点纷呈。打造对台交流窗口,扩大台商投资领域,开设绿色通道,先行先试降低旅行社、医疗机构、人才中介、金融机构、个体工商户经营等准入门槛。投资1.5亿美元的台湾佳格葵花籽油项目顺利落地,年产值可达40亿元。两岸联合设立“台企快车服务中心”、“两岸产业搭桥中心”,成立两岸知识产权智库,通过各种合作平台累计引进台企367家,投资额50亿元。

  拓展开放领域,共建合作新平台,开创合作新机制,探索新途径,厦门自贸区砥砺前行为两岸交流再谱新篇章!

  创新试验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厦门破冰”

  厦门自贸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集结号是这样吹响的。

  轮机长出身、能打硬仗,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干起到担任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鼎瑜有着30多年的港口工作经历。繁杂的通关手续让他苦不堪言,海关、国检、海事、边检“一关三检”,进出港商船,填表盖章,费时费力,饱受困扰之苦。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就成为港口人多年期盼的梦想。终于有一天,陈鼎瑜揭竿而起,港务集团率先成立电子口岸公司,他亲任董事长,拉开大通关平台建设的序幕。受到福建省政府的重视,公司业务范围扩大,更名为福建电子口岸有限公司。但,受管理体制条块纵横制约,依然未从根本解决问题。

  柏华冰,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海关人。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厦门口岸大通关建设迈出新步伐。他深知要改革就必须识大体,顾大局,敢于革自己的命,甚至有勇气让出部门的权力和利益。2014年一到任厦门海关关长,他就开始积极谋划厦门海关的改革创新,迈出先行先试的步伐。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他率领厦门海关这支改革大军,响亮提出了99项创新举措,支持福建自贸区建设,主动到省政府汇报,拜访厦门市领导。在一次王蒙徽书记主持召开的自贸区调研会议上,他率先提出“单一窗口”改革设想,并得到海关总署领导的首肯及大力支持。之后,他专程拜访厦门检验检疫局马元林局长。巧合的是,马元林局长也正在谋划借自贸区改革创新之契机实现国检的“单一窗口”,厦门关检两个主官一拍即合。有了关检的大力支持,在厦门自贸区管委会的统筹下,陈鼎瑜信心百倍,多年的设想终于有望实现。有着25年检验检疫工作经历的厦门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林世峰也是“单一窗口”改革的有力推动者。根据厦门的特点,他率队一个个码头调研,制定数字交接标准,突破总局底线,争取总局支持,边争取边推进,推动开发了厦门“单一窗口”电子检验检疫系统、船舶检验系统、特殊监管区域系统,总体谋划,逐项开发,一一落实。

  如今,在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上,金融服务、贸易许可、信用查询等87个服务项目都可以“一站式”办结,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与国检总局的数据直接对接的“单一窗口”平台,同时与海关总署数据通道对接,率先为一般贸易全面实现“一单两报”,实现“一个界面、一次递单、一点接入、统一管理”。2015年,平台为企业减负约1510万元,用户快速增长,已达近五千家,日单证处理量突破11万票。被评为全国自贸区八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成为中国自贸区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

  为尽快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任务,厦门海关充分发挥口岸牵头部门的作用,大力推动构建高效的口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联合检验检疫部门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新型通关监管机制,在关检“三个一”基础上,全国率先实施关检“一站式”查验,累计节约查验用地8万多平方米,减少集装箱费用600元/个,进出境货物通关时间缩40%,重复申报项目减30%,极大地提升了通关效能,降低通关成本,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多万元。2015年,厦门口岸啤酒、红酒进口量剧增,分别占全国的26%、8%。

  有人说,厦门关检合作共同推进通关便利化是全国的典范,让许多口岸城市羡慕不已。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核心。为了使监管模式更加科学,厦门海关在全国率先实现对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可同时经营保税和非保税业务。嘉里物流(厦门)有限公司试点以来,盘活保税仓库2万多平方米,非保税仓库面积使用率达到90%,而且成功争取到戴尔备件库、完税进口食品存储等业务,业务范围和经营效益不断扩大,涉及货值约2.8亿元。

  打破原有的权力利益格局,实施流程再造,市场监管局的改革者们发扬不怕“跑断腿,磨破嘴”的精神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终使“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成功落地。改革前,申请人需要分别向工商、质检、国税、地税、公安五个部门提交5套35份材料,至少需要10个工作日,往返10次以上。改革后,仅需提交1套2份材料,快的只要一个工作日即可完成。截至2016年3月底,全市总共设立“一照一码”企业33455户,为60949户企业更换了加载“统一社会应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此项改革创新举措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点赞。

  风险防控是自贸区建设的底线。厦门自贸区将管理重心由事前层层设卡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和社会协同共治。创建一个综合监管执法机构、构建一套执法监管协作机制,搭建一个综合监管执法信息化平台的“三个一”模式,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2015年6月4日,时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詹沧洲和厦门仲裁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林建文走进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办公室,仅两天后,厦门国际商事仲裁院与厦门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在厦门自贸区挂牌成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荣亲临厦门祝贺。从此,厦门自贸区作为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试点,对接国际商事仲裁规则,拥有了自己的纠纷解决服务平台。至今,仲裁院共受理仲裁案件116件,其中涉及自贸区案件61件,涉外案件55件,涉案共计16.3亿元。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对习近平总书记规划理念有着深刻理解的王蒙徽,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构建了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一张蓝图严格管控”,整合了原先互相冲突的12.4万多个规划图斑,盘活了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存量;搭建“一个平台协同管理”,构建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管理协同平台;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流程再造,推行“一张表”受理,以多规合一为契机推动审批流程简化。

  创新引才引智渠道,高薪聘请海内外专才和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推动自然人移动便利化。出台首个全覆盖的知识产权扶持与奖励政策,建设“知识产权友好自贸区”。

  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厦门以新加坡为标杆,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厦门营商环境从厦门自贸区挂牌前的61位提升至49位。

  市场宽松有序,政府高效透明、社会多元包容,开放便利可控,要素汇聚高效,法制公平公正,设施完善便捷,厦门自贸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海丝战略支点之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开放跨越

  海丝战略支点之城面向世界的升级转型

  机遇决定命运。

  国务院再一次赋予厦门金融多项先行先试政策,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1969年出生、财政金融博士,身兼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福建青联副主席、厦门国贸集团总裁多项头衔的许晓曦,接到厦门市委的一纸调令担任新组建的金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充分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许晓曦不负众望,创新创先了诸多第一:成立了厦门自贸区首家两岸合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推动自贸区第一笔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实现“两岸第一单”;积极推进两岸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设立;发起设立两岸合资股权投资基金;积极筹备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高规格打造自贸区金控旗舰,新设百亿规模“厦门金控”平台,打造国内资产证券化生态圈,成立厦门自贸区第一家“三合一”牌照融资租赁公司;开展厦门自贸区第一笔适用于自贸新政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成功举办2015年“财富CEO峰会”,多家境内外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到访厦门,聚焦厦门自贸区建设……

  随着厦门自贸区揭牌,象屿集团将自身定位由公共平台运营整合商转型升级为“厦门自贸区产业综合发展平台商”,勇敢地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象屿集团总裁张水利率领团队,短短一年时间,紧抓机遇,围绕厦门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及突出对台特色,推动策划了厦门自由贸易试验中央商务区、自贸时代广场、厦门跨境电商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台湾商品直送平台、象屿冷链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等多个核心平台项目,总投资超过122亿元。其中,由象屿集团负责招商运营的跨境电商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因其突出的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对台特色而成为厦门自贸区受人瞩目项目。该项目创造了“三个率先”:率先打通了两岸海运快件新通道,实现载量高、成本低、时效快的对台物流创新;率先设立满足多模式通关需求的申报“单一窗口”和通关监管场所,实现监管创新;率先与台湾海运快件专区和金门达成战略合作,通过互设海外仓和业务协同,实现厦金台有效衔接。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新使命,建设共生共赢厦门自贸生态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国家将厦门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牢记重责使命,建设美丽厦门新港口,是厦门港务集团董事长郑永恩、总经理陈鼎瑜的座右铭。一个港口点亮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繁荣一个港口,厦门因港而兴,以港立市。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集装箱百强港第16位,由美国商业杂志JOC发布的全球码头综合船时效前10名榜单,集团旗下嵩屿集装箱码头以130.8自然箱/每小时的优异表现超越了日本横滨、中国青岛、上海等几大港口,排名全球第一。对接台湾,延伸内陆,辐射全球,厦门港务集团驾驶自贸区之舟,蛟龙出海,转型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资本运营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置身厦门自贸区之中的弘信创业工场投资集团董事长李强,全球首创“云创业”商业模式,构建包括咨询、园区、金融、投资、市场的五大体系。他创办的“云创智谷”,致力于为有梦想的创业者提供一个融合智能化和深度服务的低成本创业空间,构建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圈,成为众创空间支持平台的标杆典范。中华崛起,梦想于心,天下己任,士不可不弘信,弘信在创业,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无缝对接,既是厦门自贸区的战略使命,也是海投集团董事长李丹的日思夜想。2015年8月16日,由海投集团携手成都共同投资建设的“厦蓉欧”国际货运班列首趟开通运行,2016年4月通过海铁联运,拓展成为“台厦蓉欧”。从厦门自贸区海沧港区出发,经成都至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直达波兰罗兹。2016年计划发运100班列,并将逐渐加密至每日一班,运输货值可达400亿元……厦门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台厦蓉欧”以厦门为交汇点,使厦门成为落实与“海丝”对接的重要枢纽城市,成为连接东南亚的经济枢纽。

  自贸区为厦门的产业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自贸区建设中,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把发展民用航空维修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全国重要航空维修基地。厦门已聚集了包括全球前两位的太古飞机、新科宇航等12家大型企业为代表的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2015年总产值近100亿元,占全国比重约1/4;瑞声科技、贝姆勒精密机电、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拔地而起;跨境电商公共管理平台2016年2月上线;16个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投用;引进近百家融资租赁,23架融资租赁飞机境外融资17亿美元,深圳航空成为首家以融资租赁方式在厦门自贸区进口飞机的外地航企,年内将进口5架飞机;积极推进船舶、海上平台等大型设备以及跨境融资租赁业务在自贸区发展……

  厦门自贸试验区,像一列已出发的春天的高铁,满载着转型升级的累累硕果,开始了动人心魄的陆地飞行!

  梦想启航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世纪远征

  鹭岛春来早,当惊世界殊。

  厦门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在2015年12月1日召开的中共厦门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城市的新目标。

  推动自贸区再上新台阶的战鼓又一次在八闽大地鹭江之畔擂响!

  中国自贸区创新先行的“厦门样本”又一次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建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发挥了倒逼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

  中国自贸区创新先行的“厦门样本”又一次昭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运行一年来的实践是成功的,他们不辱使命,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创新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两岸交流合作、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出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真正成为了厦门改革发展的推动器与发动机。

  海滨邹鲁,海上花园,闽南神韵,侨乡风情,东西交汇,文化多元。如果我们身置高空回望,厦门湾、泉州湾、东山湾散落着的厦、漳、泉城市群像一块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浩渺无边的蓝色海面之上。

  美丽厦门,已成为中国东南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灿耀目的明珠。

  美丽厦门,已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诱人的名片。

  离开厦门前,我又一次登上鼓浪屿的日光岩,蓝天碧海,长风浩荡,我眼前铺展着一幅积淀百年的美丽画卷。

  遥想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与英、日等13国驻厦领事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成为列强共管的“公共租界”。我身边的“万国建筑”仿佛还在诉说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当年,旧中国被利炮轰开国门,而今,新厦门巨厦林立的自贸区就在眼前,“东方醒狮”主动走向世界……

  涨潮声中万国商。海不会衰老,潮不会静息!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5月16日第07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