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2日 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2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文明传播】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 我市将于两年后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2013年建成260个回收站、27个中转分拣中心、2个大型市场、2个报废汽车拆解厂、1个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厂等。
市政府昨日公布《厦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总体目标是,先在岛内和岛外部分社区开展实施,再扩大到岛内外各区,规范改造社区居民回收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使市内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的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基本形成符合岛内外一体化发展规划,具有厦门特色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每个社区至少设1个再生资源回收点
规划要求,我市每万人设置1个回收站(点),每个社区应至少设置1个再生资源回收点,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设立流动回收站,共设立规范化回收站点260个以上。
站(点)位置应符合卫生环保要求,在老社区,回收站(点)的营业面积不应低于10平方米,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要与社区环境相符,要突出绿色环保主题。在新建小区,应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列入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建筑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流动回收站(点)、流动车由行业协会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社区回收站(点)至中转站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间运输应为封闭式运输设备。
各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数量:思明区80个以上,社区覆盖率达90%以上;湖里区50个以上,社区覆盖率达90%以上;集美区40个以上,社区覆盖率达90%以上;海沧区20个以上,社区覆盖率达90%以上;同安区39个以上,社区覆盖率达80%以上;翔安区29个以上,社区覆盖率达80%以上。
10个社区回收站设1个分拣中心
以一个街道或几个街道为单位,设置一个中转分拣加工中心,每个中心服务人口至少8万-10万人,共建设27个规范的中转分拣加工中心,辐射每个街道、乡镇。
中转分拣加工中心具备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初加工、打包、转运功能,消防、排污设施完善,符合消防、环保要求,着重防止废弃物溢散、散发恶臭、污染地面及影响四周环境,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在线通信。
回收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配有分拣、吊装、包装、运输、仓储、地磅和初加工等设施。
每10个规范化社区回收站点设立1个分拣加工中心,其中:思明区设置6个;湖里区设置6;集美区设置4个;海沧区设置2个;同安区设置4个;翔安区设置3个。
岛外建设规范化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选择在岛外建设2-3个规范化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集散市场占地面积原则上应在50亩以上,设“五区一中心”即“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和培训中心”。
商品交易区要分类经营,每个区的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分拣加工区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仓储配送区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商品展示区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配套服务区与培训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
综合类市场场内每个单位经营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专业类市场场内每个单位经营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
与城市环卫设施结合设置,在翔安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处理基地,项目一期规模150亩,二期150亩。具有对收购的再生资源根据不同材质、用途进行分类和初级加工的能力。
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化网站和厦门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等资源,搭建再生资源社会回收信息化平台。
到2013年建成深入社区千家万户,实现在线发布、在线预约、在线回收、在线交流、在线服务等功能的再生资源社会回收信息化平台,突破传统的回收模式。
现状
废旧物资回收 厦门一年30万吨
截至今年6月,市工商注册登记的从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个体工商户(站点)共1616家,其中:回收企业460家,回收站点1156个,从业人员共计2万多人。废旧物资回收率高,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废旧物资年回收量约为30万吨,总值约8亿元。
到目前,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形成。2006年,我市组织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建设工作,之后初步建立了社区绿色回收点、回收中转站、再生资源回收集散中心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到2010年末,我市已建成规范化社区绿色回收点60个,在建再生资源回收集散中心1个,启动了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处理基地建设。
到2010年末,累计新建或改造46个社区绿色回收点、14个中转站,它们承担着厦门市40%以上的废品收购,50%报废汽车回收与拆解,一些大型企业营业额已突破亿元,形成了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