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底建七百个应急避灾点 至少配置一名医务人员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2日 更新时间:2011年05月13日 作者:
 【字体:  】【文明传播】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殷磊)今天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今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灾害来临前,安全转移易受威胁的群众,并妥善安置已经成为我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市目前正在建设全面覆盖区、镇(街)、村(社区)的三级避灾网络,今年主汛期(7月-9月)到来前全市要建成700个自然灾害应急避灾点。避灾点究竟是什么样?是如何选址的?它要如何建设?要实现哪些功能?昨日,记者随海沧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走进鳌冠社区的避灾点进行采访。


  700个安置点将转为避灾点


  自然灾害应急避灾点并非凭空新建一座建筑,而是在原来的防台防汛人员转移安置点基础上,经过筛选后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市防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有760个左右的安置点,经过提升后选700个左右转为避灾点。例如海沧鳌冠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避灾点就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楼内。

  记者在该避灾点发现,这栋综合楼大门一侧钉着两块指示牌,分别是“自然灾害应急避灾点”和“避灾点主要出入口”,还注明了避灾人数为200人。

  走进综合楼,楼梯一侧的墙壁上装有指示牌,用箭头标出了转移路线。综合楼每一层至少可以安置60-80名受灾群众,符合自然灾害应急避灾点的标准。

  为什么选综合楼作为社区的避灾点呢?区防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避灾点的选择有几个原则,首先应该是公共场所;其次应当相对居中,交通便利,便于转移、就近安置,抗震等级较高,能够确保安全;还有就是要能够尽可能满足被转移群众的生活需求。这些条件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楼都满足了。


  避灾点生活、医疗有保障


  避灾点要如何确保每个被转移人员有饭吃、有干净水喝呢?记者昨日在鳌冠社区看到了两份协议书。一份是社区居委会与避灾点附近的超市通过签订物资储备供货协议,根据这份协议,超市日常必须储备200人份的日常生活用品,而且要做到随时需要随时送货。另一份是居委会与避灾点附近一家大排档签订的供餐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大排档日常要储备足够200人同时用餐的食物。

  避灾点的医疗卫生也有保障。根据《海沧区救灾避险临时安置点医疗保障工作方案》,海沧区3个区级救灾避险临时安置点的医疗保障工作由海沧医院负责,各村(居)安置点的医疗保障工作由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实际转移人数确定派驻医务人员,每个安置场所至少配备1名医务人员,配备常用药品。


  提升软硬件 建设避灾点


  自然灾害应急避灾点按照规模和功能,分为3级。区级避灾点可以转移安置不少于300人,镇(街)级避灾点容量不小于200人,村(社区)级避灾点容量不小于100人。每个村(社区)至少要建设1个村级避灾点。

  市防汛办的负责人介绍,全市自然灾害避灾点的建设已经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200个左右的避灾点建设,各区都基本上完成了避灾点的选址工作,我市将争取在6月底全面完成700个自然灾害应急避灾点的建设任务。下一步防汛部门将抓好避灾点生活物资的配备,以及规章制度上墙、指示牌挂牌等工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