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1日 更新时间:2011年05月11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文明传播】
【核心提示】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流动摊贩一直是困扰着城市管理的“顽症”,不论城管采取怎样严厉的措施,但似乎无法摆脱“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有时城管队员在执法时,与小贩之间的矛盾激化,执法现场一片狼藉,与城市的文明格格不入。如何打破这个怪圈,探索在执法中为民服务的新路子,寻求城管与关注民生的最佳结合点?根据市领导在思明区调研时提出的“摊归点”的要求,思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各街道密切合作,尝试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的新途径。
50余部小推车
规范南普陀寺前乱摆摊
50余部白色的小推车一字排开,整齐划一;红色的顶棚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昨日上午8点半,记者在南普陀寺前看到,原先凌乱嘈杂的占道摊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秩序井然、规范统一的临时摊点。
8年前,茸尔甲一家从四川阿坝地区来到厦门谋生,一直在南普陀寺前占道摆摊卖藏族饰品。8年来,他们一家没少和城管执法人员上演“猫抓老鼠”的游戏。“摊位是占道的,影响市容,收入也不稳定,经常要躲着城管执法队员。”茸尔甲昨日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有了规范的摊位,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做点小生意,一天收入也可以达到100多元,我们从心里感谢城管执法部门。”
据了解,南普陀寺前原厦大一条街是一个小商品比较繁华的市场,因厦大师生及游客需求较大,吸引众多商贩在此摆摊设点。特别是厦大——南普陀交通畅通工程实施以后,厦大一条街被拆除,原在此占道经营的小摊贩纷纷涌入厦大北村、现厦大公交总站及正在修建的停车场围墙周边,固定摊点以卖香纸和工艺品为主,有时还有流动的卖饮料、水果、地图商贩夹在其中。
本着“教育为先,挤压空间、疏导结合”的原则,思明区滨海街道与滨海城管执法中队多次进行调研,提出了限时、限范围规范管理的思路。
据了解,摆摊范围控制在沿南普陀岗亭至街道宣传栏靠墙一侧;摆摊时间则是每天8时至18时。所有的摊位统一样式,滨海街道统一制作了51部1.3米×0.9米的白色小摊车;夜间收摊后要求各摊点必须将所有物品清离现场。此外,滨海城管执法中队每天安排两班共8名队员进行定点管理。
规范摊点的设想得到了经营户们的支持。现在,南普陀寺前,往日乱摆卖和嘈杂的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滨海城管执法中队队长林阿国说,规范经营既保障了城市秩序的井然,也满足了市民和商贩的需要,效果很不错。
设置临时停车点
环岛路观光自行车有了家
昨日上午,环岛路上的观光自行车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滨海街道牵头组织城管、交警等部门为观光自行车正式挂牌。
据了解,环岛路观光自行车业始于2007年,随着动车的开通、翔安隧道的通车,环岛路的游客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观光自行车的固定出租点少,整条环岛路上私自设点出租观光自行车的行为与日俱增,到2010年底,仅滨海辖区观光自行车出租点已有27家,自行车600多部。
尽管城管队员加强了对观光自行车的管理,仅2010年,负责此路段管理的思明城管机动一中队就开展了50多次的专项整治,暂扣观光自行车400多部。滨海街道、区旅游园林局、创建办也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业主召开会议协调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
为此,滨海街道牵头组织思明城管机动一中队、滨海中队、黄厝交警中队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用“统一摸底、集中整治;统一划线、规范停放;统一编号、挂牌上路”的方法,对辖区27家观光自行车经营户进行摸底、规范。思明区分管副区长陈添友也多次到现场进行协调。
目前,从白城至音乐广场靠海岸线一侧,已经划出2个临时停放点,分别位于胡里山炮台和圣妈宫公厕附近,这两处停放点设置了醒目的“限时停放点”牌,每个停放点统一划线分格,每格一户,每户限经营车辆20部,待租的自行车全部摆在线内。
此外,位于珍珠湾一带固定经营户的具体摊点位置经过业主统一开展抽签确定,并统一制作编号牌,挂于自行车的明显位置。
经营户小柯说,原来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确影响环岛路的形象和厦门的市容,现在规范停放以后,路面整齐多了。
执法人员表示,今后将与街道加大巡查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无牌上路的观光自行车,强化环岛路观光自行车临时管理工作。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林明华 张锡安 黄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