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5日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15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文明传播】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缪辉 洪小峰 刘艳英)近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改革热度第三方评估报告》,2022年第四季度厦门市改革热度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其中生态文明领域厦门市指数也位居全国第一。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厦门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通过政府牵头、政企联动、多方共建等形式,从小处切入、大处着眼,加强统筹谋划设计,在“碧水蓝天”环境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金融、减污降碳、绿色出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厦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现代化,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变为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良性局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
碳汇交易 率先全国构建碳汇交易机制
今年1月,厦门恒业影业有限公司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签订合作协议,通过购买农业碳汇抵消《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影片拍摄过程中产生的300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也是全国首部运用农业碳汇实现碳中和的电影。
“想都不敢想,空气居然能卖钱。”说起自己参与的农业碳票交易,军营村村民高清根兴奋不已。军营村5800亩茶园,每年能固碳1600余吨,去年,军营村完成了两单碳汇交易。
厦门率先全国探索构建碳汇交易机制,不少举措“首尝螃蟹”。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完成首批2000吨金砖国家的核证碳减排交易,创新推动“金砖+碳交易”。搭建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和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发放首批农业碳票,组织完成首宗农业茶园碳汇交易、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
如今,碳汇交易、“碳中和电影”“碳中和机票”“零碳会议”“零碳小区”“零碳建筑”……碳中和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绿色金融 不断创新形成“厦门模式”
绿色金融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厦门建立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较为健全的绿色投融资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
据介绍,截至2022年末,厦门市绿色信贷余额1328.04亿元,同比增长54.73%,市政集团、厦门航空等先后发行绿色债券,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41只绿色产业相关基金,涉及148个绿色项目,合计金额103亿元;实行环境高风险领域企业强制污染责任险制度,为619家企业提供超12亿元的风险保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其中,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落地福建省首笔碳减排挂钩贷款,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开展全国首单农业碳汇损失保险。
“我市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和绿色低碳增信子基金项目”等4个案例入选福建省绿色金融可复制创新成果,“厦绿融”数字识绿平台等6项工作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肯定。其中,“厦绿融”数字识绿平台依托“大数据+绿色金融”模式,有效解决绿色融资企业(项目)的识别难、认定难和对接难等问题,绿色融资企业(项目)入库企业达170家,项目达49个。
降碳减排 探索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去年7月,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小微企业危废集运中心迎来了首次收运工作,试点项目第三方机构——绿渠(厦门)环保有限公司为4家企业提供了危废转运、处置服务。这一创新之举,打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集聚小散、化零为整、应收尽收、规范管理”。
厦门选取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引入专业机构,组建专项工作组、环保专家智囊团,搭建“智慧火炬-环保管家”线上平台,为企业提供环保资讯、园区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环保政策和标准答疑、在线咨询、第三方环保服务商对接等“一站式”功能服务,园区环境管理专业化水平和污染治理成效全面提升。
同时,我市强制减排交易稳步推进,引导辖区重点企业有序参与国家或福建省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截至2022年12月,全市855个建设项目交易取得新增排污权指标4143吨,28家企业出让指标3341吨,交易总金额20460万元。
低碳生活 绿色出行比例维持较高水平
厦门把绿色交通作为一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民众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系统性民生工程来推进,通过基础设施生态品质建设、绿色出行模式引领、交通智慧创新发展、绿色交通制度深化,不断推动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常规公交、BRT、地铁,这些年厦门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逐步增加,绿色出行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厦门公交车新能源率92%,网约车新能源率达77%。目前,厦门在营的网约车42927辆,其中新能源车32998辆;现有在营的公交车3938辆,其中新能源车3619辆。2022年底我市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评为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
【亮点】
实干争效
为群众营造“净”“静”环境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提起厦门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人们总会首先提及筼筜湖从“臭水湖”到“会客厅”的发展变化。诚然,筼筜湖这一湖碧水,浓缩着厦门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凝聚着我市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辛勤汗水。近年来,依据《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我市城管执法部门会同湖区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08次,参与“清网”行动200余次,劝导教育违规垂钓近3000人次,形成执法行为记录215份,与垂钓人员签订《守法承诺书》112份,开具《警示告知书》52份,立案查处违规垂钓、非法捕捞、违法排污等各类案件18起,罚款4.8万余元。其中,市执法局三大队坚持党建引领,创建“护湖先锋”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联合筼筜湖保护中心、滨北派出所、江头街道及吕厝社区、官任社区等党组织,整合护湖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打造“同心共谱·文明筼筜”联创共建平台,社区居民也志愿参与湖区管理,为践行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工作理念总结了经验。
此外,在全市开展的“蓝天保卫战”中,我市城管执法部门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服务管理为先,从源头上破解文明施工管理难题。城管执法部门先后组织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宣传解读500余次,积极推动建筑工地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常态化开展“静夜守护”、施工扬尘治理、建筑废土运输整治等各类整治行动,较好实现建设工地管理精细、噪声整治持续见效、渣土执法形成震慑、市容提升形成机制的目标,确保了建设工地施工噪声投诉率连年下降、厦门空气质量始终名列全国重点城市前茅。市执法局二大队“社区+大队+工地”的“六方共建”做法被列入省住建系统三级联动党建带住建示范项目、“禁噪抑尘先锋”品牌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大队先后获评全市生态文明工作先进集体、劳动工作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