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3日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23日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文明传播】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海奎 通讯员 薛榕) 春日里的厦门,绿色在城乡深度蔓延,美丽在沃野缤纷滋长。昨日上午,市市政园林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喜讯:厦门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将助力我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走过哪些历程?取得哪些成果和经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功,给老百姓带来哪些福利?厦门将如何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生态园林建设?发布会上,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王伟军就相关问题,为在场的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做了详细介绍。
七年创建之路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生态优先
厦门生态自然禀赋良好,生态文化积淀丰厚,生态建设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抓制止乱砍滥划树木、乱采砂石工作,强调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曾经的臭水湖变为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视察厦门,勉励厦门要在生态建设上彰显特色、走在前列,“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
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坚持“生态优先”,追寻“品质之美”的发展理念,让这座城市不断刷新“高素质”“高颜值”的标准。2013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提出创建工作规划,市政府下发了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创建的总要求,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经费保障和督查考核机制,为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2018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是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最为关键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生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对照责任分工和指标要求,统筹推进完善绿化管理、加强绿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市政设施、促进节能减排等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了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各项指标的考核要求。
为加强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监督、检查、申报等工作。六个区也相应成立了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共同推进创建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创建期间,住建部和福建省住建厅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多次指派专家莅临厦门指导创建工作,指出不足和短板,提出整改方向和整改措施,确保厦门创建少走弯路。
提升城市品质
重点开展三大保护建设行动
早在1997年,厦门就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与“国家园林城市”评比中侧重城市的园林绿化指标不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指标共六大类46项、70多个考核,涵盖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市政设施、节能减排等方面,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城市为民服务水平的提升。
据介绍,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市围绕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目标,重点实施三大保护建设工作,包括以构建海湾城市生态格局的生态保护工程、以构建“高颜值”城市绿地系统的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和以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政工程。
生态保护方面,我市出台了《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规定》,划定生态控制区用地面积为981平方公里(占厦门陆域总面积的57.7%),构筑10条山海生态通廊;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综合物种指数;实施山体生态修复,创建期间,先后完成狐尾山等岛内外10余处山体生态修复工程,修复面积达453.49公顷;实施溪流水体生态修复,构筑安全生态水系;实施近岸海域及湿地生态修复,守护蓝色海湾;实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施“城市双修”试点建设,夯实生态修复成果。
园林绿化建设方面,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狠抓公园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小游园)200余处,实现城市建成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居民“走出家门,就进公园门”,步行15分钟可方便进入公园绿地。我市还结合“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不断提高道路绿视率、林荫路建设和提升道路绿化颜值,完成“三线四片”提升项目86个,同时,全面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城市绿化不断向“空中”拓展。绿道建设也是厦门创建行动的一大特色,串联“八山三水”、全长约23公里的厦门健康步道项目,于2020年元旦全线建成投用,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建设、旅游、通勤等功能于一体的步道系统。
市政工程建设方面,创建期间,我市先后开展两轮市政设施综合整治提升,实现了“路平、灯亮、水通、城市家具美观简约、市容整洁、市政设施安全保障”的既定目标。我市还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目前,垃圾分类已覆盖全市,在住建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考核中,厦门连续6个季度总分排名全国第一。我市还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指标要求。
如今,走在厦门街头,到处可以感受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给市民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态廊道绿意盎然,口袋公园、小游园遍布街头,公园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行人满眼绿色。
新起点新征程
持续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活动,不仅顺应人民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愿望,也是提升城市品位、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并不等于生态园林建设就画上了句号。”发布会上,王伟军说,厦门将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新起点新征程,以目前住建部正在制订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升级版评价标准“公园城市”为近期目标,以持续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为长期目标,按照“间绿透绿、显山露水”的绿地建设理念,调结构、补短板,着力构建“生态良好、总量适宜、结构合理、分布均匀、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宜居宜业、全民共享”的绿地系统,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园林水平,加快推进厦门高素质高颜值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努力把厦门市建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行区、示范区。
我市正开展园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结合马銮湾新城、环东海域新城、集美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等新城片区的开发建设,推进马銮湾新城集美片区护岸工程、环东海域旅游浪漫线、环东海域新城西洲路及通福路绿化和市政配套提升工程、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五显片区及翔安基地园林绿化项目、翔安南部新城市政绿化、集美新城圣果路绿化、竹兰山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杏林湾路彩化、自贸片区绿化提升等。继续开展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岛内推进南北向健康步道(五缘湾-湖边水库-东坪山)项目建设,岛外推动瑶山溪绿道、集美新城慢行系统等的建设,建设环山环海绿道。
我市还将稳步推动各类公园建设,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愿景。岛内进一步拓展城市中心区的绿色公共空间,在筼筜湖区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让公园绿地既养眼、又养脚养心。岛外结合马銮湾新城、环东海域新城、集美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等新城片区的开发建设,继续推进九溪口公园、马銮湾新月公园、乌石盘公园、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配套公园等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休闲场所,不断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数据】
考核指标:六大类46项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考核指标共六大类46项、70多个考核,涵盖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市政设施、节能减排等方面,我市所有指标均满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申报评审要求。
绿地面积:16251.76公顷
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3年至2018年,我市建成区绿地率从35.34%,提高到40.79%,绿化覆盖率从41.15%提高到45.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2.42平方米,提高到14.85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6251.7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5236.88公顷。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在住建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考核中,厦门连续6个季度总分排名全国第一。
今年绿道建设目标:40公里
今年,我市计划完成森林生态修复造林3500亩、森林抚育26300亩、营造乡村生态景观林2500亩,完成狐尾山、仙岳山林相改造任务1317.9亩,启动东坪山林相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全市计划完成新增或改造提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00公顷),完成长40公里的绿道建设。
【名词】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更高层次。国家园林城市是根据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绿地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是国内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早在1997年,厦门就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在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提升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目前我国评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高荣誉,是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截至目前,全国仅有10多个城市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活动,不仅顺应人民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愿望,也是提升城市品位、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